匯流新聞網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入冬以來最強一波低溫預計9日晚間到達,台南以北及東北部清晨及夜晚的低溫將下探8至10度。職能治療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張自強表示,寒流期間,家中老年人一定要做足保暖工作,睡醒後先在被窩中活動手腳再下床、並注意電暖器的使用安全等,以避免發生凍傷或是跌倒的憾事。

張自強提醒,寒流低溫容易誘發心臟病、及中風外,對於長者安全與健康都是一項考驗,為避免氣溫驟降引發長者心血管疾病或其他身體問題,呼籲把握以下要訣,讓長者適時保暖並預防跌倒的發生。

1、起床注意保暖和防跌:天氣寒冷睡醒後可以在被窩內先活動身體的關節,從遠端的腳部、膝蓋、大腿、手部、手肘、肩膀,到腹部、脖子、頭部等,每一個關節處活動十次,等身體暖活後在起身下床,可以避免因溫差太大造成的病變,也可以避免突然的姿勢改變而造成下床時跌倒。

2、戶外活動的配件要齊:在寒冷天氣到戶外活動時,帽子、圍巾、口罩、防水手套、防滑鞋子等缺一不可。建議外出時以洋蔥式穿著,先穿著保暖的衛生衣,加上背心或毛衣,外套可選擇具有防風雨功能。此外,也要注意手腳的保暖,不論在室內或戶外,穿著襪子及戴手套,當手腳保暖足夠後,身體比較不易感到寒冷。

3、使用電暖器注意安全:在室內有使用電暖器等相關設備時,需注意通風及用電安全,避免因電暖器的使用消耗過多氧氣影響呼吸,或使用過久導致室內空氣過度乾燥。另,電暖器用電量較高,要避免與其他電器共同使用,而使用完畢或外出時,切記要拔掉插座以避免發生意外。

4、注意長者環境安全:老年人對周遭環境的反應力不如年輕人,因此居家環境的安全性就顯得格外重要。透過環境的安全性評估,了解到長者在居家生活時可能潛在的危險,像是上下樓梯絆倒、浴室滑倒、桌牆角的碰撞、光線太暗、顏色對比不明顯等,建議增加各項防撞與防滑設備,並透過環境改的造增加標示與增強燈光等方式,提供長者居家的安全與便利性,營造居家友善和防跌的環境。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鄭本岡來源:翻拍自網路

annetty13r0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匯流新聞網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入冬以來最強一波低溫預計9日晚間到達,台南以北及東北部清晨及夜晚的低溫將下探8至10度。職能治療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張自強表示,寒流期間,家中老年人一定要做足保暖工作,睡醒後先在被窩中活動手腳再下床、並注意電暖器的使用安全等,以避免發生凍傷或是跌倒的憾事。

張自強提醒,寒流低溫容易誘發心臟病、及中風外,對於長者安全與健康都是一項考驗,為避免氣溫驟降引發長者心血管疾病或其他身體問題,呼籲把握以下要訣,讓長者適時保暖並預防跌倒的發生。

1、起床注意保暖和防跌:天氣寒冷睡醒後可以在被窩內先活動身體的關節,從遠端的腳部、膝蓋、大腿、手部、手肘、肩膀,到腹部、脖子、頭部等,每一個關節處活動十次,等身體暖活後在起身下床,可以避免因溫差太大造成的病變,也可以避免突然的姿勢改變而造成下床時跌倒。

2、戶外活動的配件要齊:在寒冷天氣到戶外活動時,帽子、圍巾、口罩、防水手套、防滑鞋子等缺一不可。建議外出時以洋蔥式穿著,先穿著保暖的衛生衣,加上背心或毛衣,外套可選擇具有防風雨功能。此外,也要注意手腳的保暖,不論在室內或戶外,穿著襪子及戴手套,當手腳保暖足夠後,身體比較不易感到寒冷。

3、使用電暖器注意安全:在室內有使用電暖器等相關設備時,需注意通風及用電安全,避免因電暖器的使用消耗過多氧氣影響呼吸,或使用過久導致室內空氣過度乾燥。另,電暖器用電量較高,要避免與其他電器共同使用,而使用完畢或外出時,切記要拔掉插座以避免發生意外。

4、注意長者環境安全:老年人對周遭環境的反應力不如年輕人,因此居家環境的安全性就顯得格外重要。透過環境的安全性評估,了解到長者在居家生活時可能潛在的危險,像是上下樓梯絆倒、浴室滑倒、桌牆角的碰撞、光線太暗、顏色對比不明顯等,建議增加各項防撞與防滑設備,並透過環境改的造增加標示與增強燈光等方式,提供長者居家的安全與便利性,營造居家友善和防跌的環境。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鄭本岡來源:翻拍自網路

annetty13r0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45歲的王先生,從事餐飲業,平常大都工作到晚上十點,常有下背痠痛的困擾,到診所做過熱敷,牽引等復健,暫時減緩幾天,但治標不治本。只要遇到連假或春節等長時期工作,情況又變嚴重,到大醫院做檢查後,發現第四、五椎間盤膨出壓到神經根,醫生建議開刀,但王先生對開刀感到猶豫。後至醫院疼痛特別門診,做了影像導引神經根阻斷術,治療後,情況改善許多,加上復健一段時間,症狀幾乎消失。

收治患者的雙和醫院影像醫學部醫師黃鈺涵表示,所謂影像導引神經阻斷術,利用的是X光機,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做背根神經節的疼痛治療,治療方式有注射局部麻醉劑,抗發炎藥物,高頻熱凝療法,脈衝式射頻治療。

主要原理就是利用影像導引精準定位神經根,將抗發炎藥物,注射到神經根周圍,局部強效降低神經根發炎,或是將電極針置在背根神經節,利用電池波阻斷痛覺神經,使痛覺不傳進大腦,達到緩解疼痛效果,溫度設定在 40度,所以運動神經不會受到破壞,不會有肌肉無力情形。

根據文獻統計,60%至80%的國人一生中會經歷下背痛。黃鈺涵指出,下背疼痛的主要原因有分為幾種,椎間盤退化,小關節面的退化,脊椎滑脫,椎管狹窄,椎間盤膨出壓到神經根,當下背痛發生時,鄭語皓如果經過一般藥物或是復健治療,一到三個月症狀沒改善,不想開刀,或是不建議開刀,影像導引神經阻斷術提供一個有效,不需住院,時間短,傷口 小,符合現代人需快速回到職場需求。

下背痛其實是預防重於治療,醫師提醒日常生活維持良好姿勢、減少背負重物、保持適當運動可減少發生機率。

(畢翠絲/綜合報導)

鄭語皓

annetty13r0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洛杉磯13日綜合外電報導)1月17日將慶祝96歲生日的美國國寶級喜劇演員貝蒂懷特(Betty White)身體仍相當硬朗,但她的養生秘訣竟然是薯條、熱狗和伏特加不忌口。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MailOnline)報導,在與肥胖相關的疾病每年奪走越來越多條人命之下,過去幾年掀起一股養生熱潮,尤其講究健康飲食。

大部分營養學家可能會不認同貝蒂懷特最喜歡的食物,但有證據顯示,她不是唯一認為快樂飲食比健康飲食其實更有助益的人。

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去年發表的報告顯示,不吃早餐的人比較容易肥胖,且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有吃早餐的人高27%,使得早餐獲得高度關注。

但以影集「黃金女郎」(The Golden Girls)走紅的貝蒂懷特不聽專家言,健康似乎也沒有差到哪裡去。現年95歲的她,從未罹患過心臟病,也沒有心血管疾病纏身。

然而間歇性斷食作為一種節食新方法,也經常登上報紙頭條。貝蒂懷特不吃早餐當然不是故意要節食,但或許對她產生同樣的功效。

去年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Clinical Nutrition)研究發現每週吃炸馬鈴薯製品、尤其是炸薯條或炸薯片,會導致過早死亡風險增加一倍。

但在美國小兒科教授和營養學家卡洛爾(AaronCarroll)的著作「壞食物聖經」(The Bad FoodBible,暫譯)中,他指出,研究未必能證實這種概略的說法。

他提到有專家找來5萬多名女性,分成充分攝取蔬果以及依然食用較多紅肉兩組,以研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結果發現沒有顯著差異。

卡洛爾寫道:「如果研究員8年來在數萬人身上找不出差異,可能是時候承認,儘管食用加工肉品或紅肉跟癌症之間有關係,但想必關係也相當小。」

至於有關薯條和健怡可樂不利健康的證據,卡洛爾表示,也欠缺說服力。(譯者:中央社陳昱婷)1070113

annetty13r0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語皓關心您的健康,鄭語皓分享的健康資訊來自網路,僅供參考。覺得身體有不舒服還是要趕快看醫生喔!

【早安健康/陳政宇整理編輯】你知道嗎?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平均每12個成人,就有一個罹患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人口更突破200萬人大關。

其中,只有近2成的糖友,疾病控制得當,未發生任何併發症。其餘的8成糖友,往往因 「害怕服藥」、「害怕打胰島素」,使疾病控制不佳。

其中又以「胰島素」為糖友最難以接受的治療。事實上,胰島素一點也不可怕, 它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細胞通道,讓葡萄糖進入產生能量。

注射胰島素後,30分鐘內即可發揮效用,降低血糖。醫師之所以選擇胰島素,而非口服藥,是因每種藥有其特定作用機轉,因應個人糖尿病症狀不同,醫師會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開始打胰島素代表病情變嚴重?」、「吃藥比較安全,不要打胰島素?」、「打胰島素會導致洗腎和失明?」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所做的糖尿病認知調查中指出,這些問題是糖友們最憂心的。但是,通通都只是「迷思」!

迷思一:開始打胰島素代表病情變嚴重?

糖尿病是因身體無法製造足夠胰島素,造成的慢性症狀。沒了鑰匙,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血糖就會升高,故須倚靠外源注射,以協助控制血糖。

迷思二:打胰島素會導致失明和洗腎?

記住一個觀念,胰島素不會導致失明和洗腎,血糖控制不好才會。因此,規律運動、改善飲食、按時打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平穩,你也可以和糖尿病和平共處!

若是糖尿病控制不佳,身體的器官、血管全浸泡在濃度高於一般人的「糖水」裡頭,時間久了,就會導致器官病變、血管異質化,發生嚴重併發症。吃藥、打胰島素,正是為了將高濃度的血糖變成正常濃度的體液。

迷思三:吃藥比較安全,不要打胰島素?

糖尿病藥物作用方式有:減少腸道葡萄糖吸收、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等。經過醫師評估糖友「缺什麼」,就讓他「補什麼」。

而且,選擇外源注射胰島素,對身體的負擔是最少的。因胰島素為蛋白質組成,口服後經胃腸道代謝,即失去效用。目前科技尚無法做出口服胰島素。

*胰島素使用注意事項:

1、按時且不間斷地注射,才能控制血糖平穩。

2、按時進餐。

若發生低血糖症狀如肌餓、發抖、冒冷汗、心跳加速、無力、頭暈、視覺模糊、嘴唇麻等,此時應 立刻進食3-4顆方糖或1罐含糖飲料,以緩解症狀。

當發生意識不清、抽筋、昏迷、嚴重紅疹、喘息、呼吸急促時,應盡速送醫。

3、每次更換注射部位,如腹部、大腿、手臂、臀部輪流注射。若偶有紅、腫、癢,應先避免注射該位置,幾週後即會消退。

4、常溫保存可以放置一個月,不需放至冰箱。若第一次從冰箱內拿出,應先於手中轉到均勻、不冰冷再注射,減少不適感。

5、剛開始注射時,可能因血糖值改變,導致暫時性的視覺障礙,一段時間即會改善。

資料來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 衛教資訊網

網路文章來自【早安健康】

annetty13r0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語皓關心您的健康,鄭語皓分享的健康資訊來自網路,僅供參考。覺得身體有不舒服還是要趕快看醫生喔!

【早安健康/陳政宇整理編輯】你知道嗎?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平均每12個成人,就有一個罹患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人口更突破200萬人大關。

其中,只有近2成的糖友,疾病控制得當,未發生任何併發症。其餘的8成糖友,往往因 「害怕服藥」、「害怕打胰島素」,使疾病控制不佳。

其中又以「胰島素」為糖友最難以接受的治療。事實上,胰島素一點也不可怕, 它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細胞通道,讓葡萄糖進入產生能量。

注射胰島素後,30分鐘內即可發揮效用,降低血糖。醫師之所以選擇胰島素,而非口服藥,是因每種藥有其特定作用機轉,因應個人糖尿病症狀不同,醫師會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開始打胰島素代表病情變嚴重?」、「吃藥比較安全,不要打胰島素?」、「打胰島素會導致洗腎和失明?」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所做的糖尿病認知調查中指出,這些問題是糖友們最憂心的。但是,通通都只是「迷思」!

迷思一:開始打胰島素代表病情變嚴重?

糖尿病是因身體無法製造足夠胰島素,造成的慢性症狀。沒了鑰匙,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血糖就會升高,故須倚靠外源注射,以協助控制血糖。

迷思二:打胰島素會導致失明和洗腎?

記住一個觀念,胰島素不會導致失明和洗腎,血糖控制不好才會。因此,規律運動、改善飲食、按時打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平穩,你也可以和糖尿病和平共處!

若是糖尿病控制不佳,身體的器官、血管全浸泡在濃度高於一般人的「糖水」裡頭,時間久了,就會導致器官病變、血管異質化,發生嚴重併發症。吃藥、打胰島素,正是為了將高濃度的血糖變成正常濃度的體液。

迷思三:吃藥比較安全,不要打胰島素?

糖尿病藥物作用方式有:減少腸道葡萄糖吸收、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等。經過醫師評估糖友「缺什麼」,就讓他「補什麼」。

而且,選擇外源注射胰島素,對身體的負擔是最少的。因胰島素為蛋白質組成,口服後經胃腸道代謝,即失去效用。目前科技尚無法做出口服胰島素。

*胰島素使用注意事項:

1、按時且不間斷地注射,才能控制血糖平穩。

2、按時進餐。

若發生低血糖症狀如肌餓、發抖、冒冷汗、心跳加速、無力、頭暈、視覺模糊、嘴唇麻等,此時應 立刻進食3-4顆方糖或1罐含糖飲料,以緩解症狀。

當發生意識不清、抽筋、昏迷、嚴重紅疹、喘息、呼吸急促時,應盡速送醫。

3、每次更換注射部位,如腹部、大腿、手臂、臀部輪流注射。若偶有紅、腫、癢,應先避免注射該位置,幾週後即會消退。

4、常溫保存可以放置一個月,不需放至冰箱。若第一次從冰箱內拿出,應先於手中轉到均勻、不冰冷再注射,減少不適感。

5、剛開始注射時,可能因血糖值改變,導致暫時性的視覺障礙,一段時間即會改善。

資料來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 衛教資訊網

網路文章來自【早安健康】

annetty13r0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語皓關心您的健康,鄭語皓分享的健康資訊來自網路,僅供參考。覺得身體有不舒服還是要趕快看醫生喔!

【早安健康/陳政宇整理編輯】你知道嗎?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平均每12個成人,就有一個罹患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人口更突破200萬人大關。

其中,只有近2成的糖友,疾病控制得當,未發生任何併發症。其餘的8成糖友,往往因 「害怕服藥」、「害怕打胰島素」,使疾病控制不佳。

其中又以「胰島素」為糖友最難以接受的治療。事實上,胰島素一點也不可怕, 它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細胞通道,讓葡萄糖進入產生能量。

注射胰島素後,30分鐘內即可發揮效用,降低血糖。醫師之所以選擇胰島素,而非口服藥,是因每種藥有其特定作用機轉,因應個人糖尿病症狀不同,醫師會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開始打胰島素代表病情變嚴重?」、「吃藥比較安全,不要打胰島素?」、「打胰島素會導致洗腎和失明?」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所做的糖尿病認知調查中指出,這些問題是糖友們最憂心的。但是,通通都只是「迷思」!

迷思一:開始打胰島素代表病情變嚴重?

糖尿病是因身體無法製造足夠胰島素,造成的慢性症狀。沒了鑰匙,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血糖就會升高,故須倚靠外源注射,以協助控制血糖。

迷思二:打胰島素會導致失明和洗腎?

記住一個觀念,胰島素不會導致失明和洗腎,血糖控制不好才會。因此,規律運動、改善飲食、按時打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平穩,你也可以和糖尿病和平共處!

若是糖尿病控制不佳,身體的器官、血管全浸泡在濃度高於一般人的「糖水」裡頭,時間久了,就會導致器官病變、血管異質化,發生嚴重併發症。吃藥、打胰島素,正是為了將高濃度的血糖變成正常濃度的體液。

迷思三:吃藥比較安全,不要打胰島素?

糖尿病藥物作用方式有:減少腸道葡萄糖吸收、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等。經過醫師評估糖友「缺什麼」,就讓他「補什麼」。

而且,選擇外源注射胰島素,對身體的負擔是最少的。因胰島素為蛋白質組成,口服後經胃腸道代謝,即失去效用。目前科技尚無法做出口服胰島素。

*胰島素使用注意事項:

1、按時且不間斷地注射,才能控制血糖平穩。

2、按時進餐。

若發生低血糖症狀如肌餓、發抖、冒冷汗、心跳加速、無力、頭暈、視覺模糊、嘴唇麻等,此時應 立刻進食3-4顆方糖或1罐含糖飲料,以緩解症狀。

當發生意識不清、抽筋、昏迷、嚴重紅疹、喘息、呼吸急促時,應盡速送醫。

3、每次更換注射部位,如腹部、大腿、手臂、臀部輪流注射。若偶有紅、腫、癢,應先避免注射該位置,幾週後即會消退。

4、常溫保存可以放置一個月,不需放至冰箱。若第一次從冰箱內拿出,應先於手中轉到均勻、不冰冷再注射,減少不適感。

5、剛開始注射時,可能因血糖值改變,導致暫時性的視覺障礙,一段時間即會改善。

資料來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 衛教資訊網

網路文章來自【早安健康】

annetty13r0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吳筱雯╱台北報導】

俗話說病從口入,管好自己的嘴,健康通常就有一定的水準,曾經是小兒科醫生的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為了健康與體重控制的飲食做法與一般人不同,他並不少吃、也不會刻意不吃晚餐,他說他每天都會吃四餐,第四餐甚至是在晚上例行的打坐結束後才吃。

林恩平飲食的特殊之處在於,每一餐他都會從吃蘋果、香蕉開始,然後才吃正餐,不過所謂的正餐也多是吃蔬菜,如果吃完蔬菜還有點餓,才會吃點飯,肉類雖然會攝取可是不會吃多,而且,與一般中醫不建議一早就吃生冷蔬果不同,他每天早上都會用生菜水果打蔬果汁來喝。

不過當被問起蔬果汁好喝嗎?他眉頭微皺大聲說「當然不好喝」,顯現真性情的一面。

林恩平談起影響他甚深的打坐,特別強調打坐教會他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到忘我,把這個鄭語皓精神帶到工作上,就是忘記自己在工作,更能專心一致,效率自然提高。

面對大部分人對打坐的恐懼,林恩平說,打坐時坐姿是雙盤、散盤還是跪姿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坐直、頭頂天,打坐時念頭會升起很正常,可是當發現自己的心思跟著念頭跑時,通常人不是沒坐直就是身體已經開始搖晃,趕快坐直頂天,念頭自己會消失,這也正是所謂的「身直心亦正」,多年來做生意也發現坐不端正的人,跟他們做生意也做不長久。

#MUT鄭語皓UAL_CHAIN#

annetty13r0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吳筱雯╱台北報導】

俗話說病從口入,管好自己的嘴,健康通常就有一定的水準,曾經是小兒科醫生的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為了健康與體重控制的飲食做法與一般人不同,他並不少吃、也不會刻意不吃晚餐,他說他每天都會吃四餐,第四餐甚至是在晚上例行的打坐結束後才吃。

林恩平飲食的特殊之處在於,每一餐他都會從吃蘋果、香蕉開始,然後才吃正餐,不過所謂的正餐也多是吃蔬菜,如果吃完蔬菜還有點餓,才會吃點飯,肉類雖然會攝取可是不會吃多,而且,與一般中醫不建議一早就吃生冷蔬果不同,他每天早上都會用生菜水果打蔬果汁來喝。

不過當被問起蔬果汁好喝嗎?他眉頭微皺大聲說「當然不好喝」,顯現真性情的一面。

林恩平談起影響他甚深的打坐,特別強調打坐教會他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到忘我,把這個鄭語皓精神帶到工作上,就是忘記自己在工作,更能專心一致,效率自然提高。

面對大部分人對打坐的恐懼,林恩平說,打坐時坐姿是雙盤、散盤還是跪姿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坐直、頭頂天,打坐時念頭會升起很正常,可是當發現自己的心思跟著念頭跑時,通常人不是沒坐直就是身體已經開始搖晃,趕快坐直頂天,念頭自己會消失,這也正是所謂的「身直心亦正」,多年來做生意也發現坐不端正的人,跟他們做生意也做不長久。

#MUT鄭語皓UAL_CHAIN#

annetty13r0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纖維肌痛症 (fibromyalgia) 是一種很神秘的疼痛症,其特徵就是慢性的廣泛性疼痛,也常伴隨疲勞及失眠,情緒上常出現焦慮或心情低落,也常自覺記性差。雖然有專家建議的診斷標準,卻仍有許多人質疑是否有此一病症的存在。這種病人分散在各種科別,病人常以自己認定的病因去找醫師。醫師通常會幫患者做一堆檢查卻也查不出個所以然來,就常隨便的拿一個理由來解釋,或推到其它專科的門診,病人往往遊走各科,甚至接受了許多無謂的治療。

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醫師、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撰文指出,其實這種病人最重要的就是有醫生能把這個病名講出來,並給他們正確的治療指引。目前也有衛生署核准的治療藥物,健保局也於民國102年公布了纖維肌痛症藥物的給付條鄭語皓件,對醫師、對病患都提供了一個治療的新途徑。

纖維肌痛症好發於 30 至 50 歲之間,正處於黃金歲月或事業高峰期的成人,但小孩、青少年或老年人亦可能發生;患者以女性居多,男女性罹病比例約為 1:7,盛行率約為2-5 %。纖維肌痛症的患者最主要特徵為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慢性廣泛性疼痛 (包括身體左側、右側、腰部以上、腰部以下及中軸部位的疼痛) ,且常合併有疲倦及睡眠障礙,其他常見臨床表徵尚包括肌肉僵硬、頭痛、關節疼痛、月經週期疼痛、陰部疼痛或陰道痙攣、抽筋、大腸激躁症、激躁性膀胱、憂鬱或焦慮等情緒障礙及認知功能障礙 (如無法專心、健忘) 等。

【表一】常見的纖維肌痛症狀盛行率

常見症狀與表徵 盛行率(%)
全身廣泛性的疼痛併有壓痛點 100
全身虛弱、肌肉與關節疼痛 80
睡醒後感覺沒睡飽 80
疲倦 70
僵硬 60
緊縮性頭痛 53
月經週期疼痛 40
大腸激躁症、功能性腸胃道疾病 40
主觀感覺麻木、腫脹、刺痛 35
纖維肌痛症的病理機轉,目前普遍認為與中樞神經系統痛覺傳導路徑失衡,導致患者對疼痛異常敏感所致;其它可能的致病機轉尚包括神經內分泌及自主神經系統失常、睡眠障礙、基因、物理或心理壓力等因素。許多文獻顯示患有纖維肌痛症者對於痛覺、聲音、冷熱刺激等感覺較正常人來得敏感;研究發現纖維肌痛症患者腦髓液中的 substance P及麩胺酸 (glutamate) 等濃度偏高。纖維肌痛症病人因強烈或持續性的痛覺刺激,可能造成傳遞訊息過強,導致突觸前神經細胞釋放出過多的substance P與glutamate,進一步加劇痛感神經細胞過度興奮的狀態,造成所謂中央敏感化 (central sensitization) 的情形,使得痛覺反應被異常放大。另一方面,研究也發現纖維肌痛症病人體內重要抑制疼痛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及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濃度較正常人來得低,顯示患者正常疼痛抑制機制 (descending pain inhibition pathway) 的不足,亦可能增強其疼痛反應。纖維肌痛症在有風濕免疫疾病的病人更容易出現,或許發炎也是一種誘因,但其本質也可說是一神經系統的疾患。

許多文獻都顯示,確診為纖維肌痛症可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包括檢查、門診、用藥的支出,對病人整體生活品質、回到生活軌道的幫助更不在話下,但纖維肌痛症並無法以特定的檢查來確診,這是現在臨床上遇到最大的困難點。根據2012年加拿大纖維肌痛症處置建議,纖維肌痛症的診斷只需要簡單的幾個步驟:

  1. 簡單的身體檢查,例如局部的按壓點檢查,確認病患會因為按壓而改到疼痛。
  2. 幾個項目的抽血檢查,包括Complete blood count (CBC),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或C-reactive protein(CRP),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及creatine kinase (CK),通常就可與以廣泛疼痛來表現的疾病作區分,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症、風濕疾病(早期的發炎性關節炎及風濕性多肌痛症)、發炎性肌肉疾病等。
  3. 執行美國風濕病學會ACR 2011診斷標準評估,其慢性疼痛必須超過3個月,且已排除其他疾病,在症狀方面包括WPI (Widespread Pain Index)及SS (Symptom Severity score)兩項評估,其痛點數可以詢問病人確認。當結果為WPI≧7、SS≧5或WPI 3-6、SS≧9,即可診斷為纖維肌痛症。在健保局給付的條件中,另加了一個疼痛程度要≧6 (0~10),且限定由風濕免疫科、神經科、復健科、疼痛科醫師處方。在1990年ACR提出的診斷標準中,要求在18個壓痛點中要有11個為陽性。但臨床上甚少醫生使用,且執行壓痛的方法及力道仍有許多質疑,所以新的標準已不再強調壓痛點,而改以病人主觀的痛點為主。雖然新的標準不以壓痛點做標準,但病人對按壓的異常敏感也是纖維肌痛症的特色,所以仍可加做壓痛點的檢查。每個病患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和嚴重程度不同,持續的觀察是必要的,若病患有嚴重的睡眠或情緒障礙,可再轉介到其它專科,在經過初步的身體檢查後,一般纖維肌痛病患是不需要轉介專科就可以診斷及治療的。臨床上有多種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及乾燥症等,其症狀表徵亦有相似之處,有時亦會造成次發性纖維肌痛症,即所謂concomitant fibromyalgia,若已積極治療這些疾病,但其疼痛仍持續而廣泛的話,也必須做纖維肌痛症的治療。

    【圖一】評估纖維肌痛症的建議問卷

annetty13r0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